习近平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,“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,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”,“必须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,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。”[1]
北京联合大学在科学谋划学校“十三五”规划时,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,以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为使命,综合历史基础、办学优势、现实条件、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因素,首次提出并阐释了“建设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”的目标,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。
1 因势而谋: 城市型、应用型的提出背景
1.1 建设应用型大学是学校发展的历史选择
北京联合大学办学始于1978 年。当年,高考刚刚恢复,招生指标严重不足。北京市委托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等高校依托自身办学资源,在北京各个城区创办了36 所分校,满足了当时北京知识青年和青年学生上大学的需求,为北京日后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。1987 年北京联合大学初创不久,首任校长谭元堃提出,学校“要从过去大学分校时期大学能办什么办什么,转变到北京需要什么办什么。着重发展应用学科,培养应用人才”。[2]这一办学思想,在2004 年启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后进一步成熟和完善,学校明确提出了发展“应用性教育,培养应用性人才,建设应用型大学”的办学宗旨和“面向大众,服务首都; 应用为本,争创一流”的办学定位以及“学以致用”的校训。38 年来,学校矢志不渝地坚守应用型发展道路,与时俱进地创新应用型发展模式,不遗余力地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,业已发展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,为北京市培养了20 余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因此,建设应用型大学是联大人在特定条件下,对学校未来发展做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,是学校创建和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生命基因,也是“十三五”规划提出“建设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”的现实基础。
1.2 城市型、应用型是新形势对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
1) 有效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要求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。北京市应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思考和谋划北京工作,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北京发展。[3]学校作为北京市属高校,必须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服务北京建设的大局,选好突破口,找准着力点,创新应用型发展模式。
2) 精准立足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。2014年,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北京“四个中心”功能定位。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,构建“高精尖”经济结构,高标准建设“北京城市副中心”等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词,北京的产业、就业、人口等布局开始发生深刻变化。同时,北京的城镇化率在2015 年已经达到86. 5%[4],2016 年又开始实行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,城镇化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。作为以北京生源为主的市属高校,如何更好地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,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需求,成为学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。
3) 主动回应首都人民生活新期待的要求。北京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,必须要高品质地满足首都人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。学校的目标是: 建设高水平、有特色、首都人民满意的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,在这里,首都人民满意既是标准也是要求。因此,学校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北京,更加紧密地贴近市民生活,围绕衣食住行、健康、精神生活等需求,更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,培养人才。这是学校发挥比较优势,找准立足点,实现错位发展、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1.3 城市型、应用型突显了学校发展的城市特征
北京联合大学的创建应北京发展之需,建设乘北京发展之势,价值伴北京发展而显,城市特征是学校发展历程的深深烙印。2014 年国务院出台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》,2015 年教育部、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联合出台《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》。受此启发,学校创新性地提出了“城市型、应用型”的理念。这一理念是对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的创新性结合,坚守了学校的“应用型”办学定位,同时,更加凸显了学校发展的“城市型”这一服务面向特征。
2 顺势而为: 城市型、应用型的实践探索
2.1 廓清城市型、应用型的基本内涵
城市型、应用型不是一种新的大学类型,不是对大学应用型的修正,而是对应用型发展模式在传承基础上更深入的探究和拓展,丰富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内涵。
从词语结构看,城市型、应用型不是两个词语的简单叠加,两者是偏正关系而非并列关系,城市型是对应用型的一种修饰和界定,是对应用型内涵的一种聚焦和探索,有利于廓清学校的服务面向和应用定位。
从基本特征看,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所在城市的管理,具有鲜明的地方性;在科学研究上致力于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,在人才培养上以所在城市生源为主,旨在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,具有显著的应用性; 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上,密切关注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具有内生的自觉性。
从具体内涵看,城市型、应用型是对应用型的具象化。主要包括: 1) 明确了城市面向,以服务所在城市需要为根本点; 2) 聚焦了产业行业,以对接所在城市的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和趋势为突破点;3) 强调了精准应用,以找准所在城市产业链条的具体位置为供给点; 4) 突显了交叉融合,以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,促进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为创新点; 5) 蕴含了特色一流,始终牢固树立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的基本点。
2.2 抓好城市型、应用型的顶层设计
北京联合大学在制定“十三五”规划时,对推进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建设做了较为完整的顶层设计,形成了融合发展理念指导下的“345”发展框架。[5]
“3”是指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建设要统筹好3个关键因素,即学校建设与外部环境系统的融合、内部办学系统的融合以及师生个体与学校发展的融合。与外部环境系统的融合是关键,内部办学系统的融合是基础,师生个体与学校发展的融合是根本。
“4”是指推进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建设要努力实现的4 个转变,即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上来,转到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上来,转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来,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,全面提高学校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。
“5”是指推进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5 条具体路径,即校地融合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合、学专融合和心智融合。这是在大学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,对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建设特殊规律的把握和运用。其中,校地融合和产教融合是对学校外部发展规律的自觉适应; 科教融合、学专融合和心智融合是学校对内部自身建设规律的主动把握。
2.3 推进城市型、应用型的重要举措
2.3.1 密切产业行业企业联系,着力打造一院一特色
北京联合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,与特色鲜明的单科性院校相比,我们欠缺的是产业特征和深厚的行业背景。因此,学校加强统筹规划,推动每一所学院精准对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着力打造“一院一特色”。
1) 对接产业。学校要求学院通过调查研究,选好所对接的主要产业,找准在相应产业链中的具体位置,把产业需求和自身能力结合起来。例如,在科学研判国家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背景下,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机器人学院。成立伊始,便得到了千里视像科技集团捐赠的1 000 万元“保千里德毅机器人专项成长基金”。多次参加“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”,与清华大学等名校强校同台竞技,取得了较好成绩。在2015 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上,刘延东副总理对学校研发的无人驾驶电动汽车进行了现场指导。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,其中,小型无人车———小旋风系列已经获得了投资。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被预订一空。机器人学院的实践探索显现了初步效果,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。
2) 亲近行业。学校鼓励学院积极参加相关行业协会组织,参与或承办行业协会活动,扩大学校在行业中的影响力,增强话语权,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深度互动。例如,旅游学院围绕首都旅游行业着眼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建设的目标,致力于与行业的密切合作,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色。学院协同北京旅游学会连续举办六届“首都旅游发展论坛”,2014 年协助北京市旅游委完成了《北京2022 冬奥会申办报告住宿主题》的终稿,助力北京成功申办2022 年冬奥会。学院创办的《旅游学刊》是旅游学界和业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学术刊物。与行业的紧密结合成就了其在旅游行业的影响力。近年来,为推进首都旅游行业的提质、增效、升级,受北京市旅游委委托,学院负责制定了《北京市餐饮业经营规范》,旨在提高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,受国家旅游局委托,正在制定《旅游基础信息资源规范》《旅游信息资源交换系统设计规范》等旅游大数据方面的行业规范。旅游学院在亲近行业,促进发展上积累了成功经验。
3) 携手企业。学校支持学院拓展、深化校企合作,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,联合申报课题,开展科学研究,联合推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,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例如,在校企合作方面,学校提出每个专业要有1 个以上的深度合作企业,每所学院要有1 ~ 2 个与企业共建的专业。在人才培养方面,除在企业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外,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,例如旅游学院的全聚德酒店管理实验班、机电学院的SMC( 中国) 有限公司人才培养订单班等。
2.3.2 面向城市建设需求,助力首都宜居、可持续发展
学校紧贴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,针对垃圾分类、古城改造、果蔬安全等城市难题开展科研攻关,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。
应用文理学院与海淀区联手打造“三山五园”研究院,发挥学校多学科交叉优势,组织“三山五园”历史文化研究,开发研制了“三山五园”数字体验馆,满足了大学生和社会民众了解和体验“三山五园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高峰代表的需求,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。这是学校对文科专业应用性实践的有效探索。
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着力满足北京市民对健康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求,其研发的生态农药成功替代了化学农药,使平谷区的丫髻仙桃褐腐病的防治达到较好效果,为丫髻仙桃提供了全生态链的安全保障。运用以清洁转化为核心的先进的废弃物转化技术,把废弃的桃树枝就地收集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,为平谷区和老百姓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难题。学院的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还为2008 年北京奥运会、2014 年北京APEC 峰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提供食品安全与保健检测服务。
2.3.3 对照城市型、应用型要求,推进学校改革创新
城市型、应用型理念的落地关键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作为支撑。依托现有的学科基础,突破传统的专业设置限制,依据北京的现实需求,找准专业方向,促进交叉融合,是推进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。
一年来,学校着力改革创新,推进学科和专业资源整合,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。瞄准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,依托智能车研究团队和组织模式成立了机器人学院; 整合师范学院和广告学院的艺术类学科和专业资源,成立了艺术学院,更好地聚焦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; 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从应用文理学院调整至生物化学工程学院,并启动将学院更名为“健康与环境学院”的相关工作,等等。所有这些,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。
3 未来之路: 城市型、应用型的完善优化
3.1 创新机制,高精准对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
推进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建设,首要的是牢牢把握面向城市、面向北京这一根本定位,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。
一方面,要着力研究和把握北京政府、企业和社会的需求。既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前沿动态,更要聚焦其发展需求,实现精准对接,提升学校有效供给的水平。
另一方面,要着力培育和建设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。在校内专业评估和教育部审核评估的基础上,把脉专业建设方向,找准各专业在所服务产业链中的具体位置,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培育和打造特色。
3.2 创新制度,全方位激发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
目前,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尚未建立,学校要边实践边研究,逐步把握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规律,构建能够全方位激发学校发展动力和活力的、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。这是未来发展的保障。
要按照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,创新完善教学科研、组织人事、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制度,激发学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。例如,在教师的职务晋升、岗位聘任和业绩考核中,对于一线应用研究与学科前沿研究,技术应用和创新成果与学术论文,要给予同样的甚至更高的重视程度和价值评判; 要逐步改变只以论文和课题数量论英雄的局面,制定鼓励教师开展与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教研、科研评价办法; 要逐步加大对基于解决问题的应用型研究成果的奖励,引导师生关注北京、立足北京、服务北京,深入研究和解决北京经济社会和市民生活的多元需求问题。
3.3 创新培养,全过程保障人才质量契合要求
推进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建设,核心是要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,确保人才培养规格满足需求,为北京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技术支撑,这是未来发展的根本。
1) 要坚持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。将产业标准及要求与人才培养规格有机结合,逐步建立专业与产业的双向嵌入机制。同时,要坚持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。根据招生状况、市场需求和产业调整等综合因素,动态调整专业设置。
2) 要坚持工学结合、知行合一。一方面,强化实践教学,坚持问题导向,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,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。另一方面,创新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人才的双向交流机制,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。
3) 要坚持“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”[6]。在发挥好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功能的同时,积极塑造促进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,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,这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灵魂。
总之,城市型、应用型是北京联合大学在执着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,对应用型发展模式的又一次创新探索,既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、加强实践,也需要及时总结经验,全面把握和运用地方大学应用型发展模式的新规律,不断提高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新水平。
[参考文献]
[1] 习近平.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[EB/OL].2016 -12-08[2016-12-09].http://cpc.people.com.cn/n1 /2016 /1208 /c64094-28935836.html.
[2] 张楠.谭元堃文集[M].北京:北京出版社,2013.
[3] 郭金龙.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北京工作[EB/OL].2014 -03-03[2016-12-09].http://politics. people.com.cn /n /
2014 /0303 /c70731-24507218.html.
[4] 徐绍史.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[M]北京:中国计划出版社, 2016.
[5] 韩宪洲.关于推进城市型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[J].北京教育: 高教版,2016(10) :25-26.
[6] 习近平.习近平谈治国理政[M].北京:外文出版社,2014.